文思海辉合并效果不济 重压之下私有化
- +1 你赞过了
北京时间5月20日晚,文思海辉宣布以每股7.5美元的价格私有化,这个价格比5月17日的股价溢价了42.5%。
这是文思海辉为解决长期亏损“祭”出的又一道良方。此前的2012年11月,文思和海辉两家互补型很强的软件外包公司正式合并,欲抱团取暖。
“文思海辉私有化,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两家公司的合并不成功。”一位不愿意透露名字的软件外包行业人士告诉记者。
这样的失利,可能是文思海辉无法承受之重。过去两年,面临人民币升值、人员工资上涨的压力,文思亏损不断,海辉也净利微薄。这样的状态让它们无法独自进行转型,以获得企业的生存。
合并效果不良
5月20日晚,受私有化的利好,文思海辉的股价暴涨了30.61%。但是,这只是资本市场的套利游戏,并不是对文思海辉本身看好。
两天之后的5月23日晚,文思海辉将发布今年第一季度的财报。文思海辉预计2013年第一季度的净营收至少为1.58亿美元,而在2012年第一季度,文思海辉加起来的营收达到1.6023亿美元。一位文思海辉的员工告诉记者,“第一季度的财报100%不好看。”
不仅如此,文思海辉对自己2013年全年业绩展望表示悲观。文思海辉预计2013年全年净营业收入为7.23到7.33亿美元之间,而2012年双方合并后的净营收达到6.37元。计算下来,2013年,文思海辉的营收增长只有7.43%~8.9%。而2012年相较于2011年增长了34.1%。
按照行业平均规律,每年软件行业的员工工资增长会达到10%左右,再刨除其他行政支出,文思海辉的亏损额度只会进一步加大。这样的业绩让投资人对文思海辉抱有的最后一线希望破灭。
在2012年11月底,文思海辉合并后的市值达到6.49亿美元。在合并完成前夕,文思信息的股价超过7美元。此后,文思海辉的股价曾短暂地微涨到8美元左右,但从今年2月起,文思海辉的股价就一直下滑,最低达到5美元。
在2012年8月底,主营服务外包咨询的鼎韬外包CEO齐海涛曾对记者表示,“接下来的6个月,人员整合对文思海辉很重要。”
合并之初,文思海辉的员工加起来达到2.4万人,而到2012年12月31日,公司的员工总数为23270人。算下来,文思海辉大约裁员了700多人。
“这样的整合只是表面的整合。”一位文思海辉的员工告诉记者,这部分人员大多数是后台人员,而在前端的销售、技术支持人员并没有进行有效配置。
按照当初合并的方案,合并后,双方的财务、行政等后台人员会采用同一套班子。而双方在同一个城市的办公区域、分公司也会进行整合。但是,一位文思海辉的员工告诉记者,诸如办公区等固定资产的售卖也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卖出一个合适的价钱,并不能给公司补充多少现金流。
转型或将落空
这位软件外包行业人士分析道,公司进行私有化一般有两种原因:一是公司经营不好,股价低迷,资本市场一直看空,不仅无法借着上市公司完成融资功能,反而会受到巨大的压力 。二是,公司经营效益好,利润很棒,但是资本市场不认可其模式,与其给二级市场分钱,还不如私有化,将更多的利润分给股东,如游戏、烟草等。
很不幸,文思海辉属于前者。
此前的2012年11月,记者采访了几位文思海辉高管,他们都表示,转型是攸关企业生死之战,迫在眉睫。文思海辉董事长陈淑宁明确表示,合并如果只是简单的整合,并不能解决文思海辉面临的根本问题。“合并的目的是成本驱动模式变成创新驱动模式,提高我们的劳动生产率,双管齐下提高我们的价值。”
而文思海辉请前SAP中国研究院总裁的芮祥麟担任CTO,就是为了自身的转型。而文思海辉总裁陈立峰不断在美国与中国之间跑,重点研究全球IT与互联网公司的创新模式,以便更快地找到文思海辉的解决之道。
据陈淑宁透露,双方合并后,文思海辉拥有2亿美元的现金,1亿多美元固定资产。文思海辉虽然拥有转型的“粮草”,但可能输了时间。
文思海辉同期合并的备考财务报表显示,2012年,来自信息技术服务的净营业收入与2011年同期相比增长33.2%,占公司净营业收入的比例为61.6%;来自研发服务的净营业收入与2011年同期相比下降0.4%,占公司净营业收入的38.4%。
虽然0.4%只是一个微小的数字,但意味非凡。
自2011年起,无论是以文思海辉、软通动力为代表的软件还包,还是东软、用友等国内其他软件公司,都宣布正式向更高含金量的高端咨询、解决方案等方向转型。既然在研发上下了力气,研发服务带来的业绩总会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这一数字可能是文思海辉向高端转型失败的一个信号。”前文的软件外包行业人士告诉记者。
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表示,软件外包企业早在四五年前就应该着手转型,才能够赢得转型。如果近两年,才开始准备,那么为时有点晚,因为转型的环境越来越苛刻。
最新资讯
热门视频
新品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