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有云三座大山:机房、网络、政府管制
- +1 你赞过了
今年11月1日,微软宣布与国内互联网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世纪互联达成合作,实现微软企业级云服务——Office 365和Windows Azure在中国的落地。根据双方签订的协议,微软将向世纪互联授权技术,由后者运营这两项服务。
而就在前日亚马逊的Kindle系列产品,在通过了工信部核准后,也引发了亚马逊公有云入华的曙光。但包括亚马逊在内的跨国公司要经营公有云,有3个绕不开的门槛:
第一个是资质问题,这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第二个是本地的数据中心;第三个是公有云服务的运维单位。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科技博客网站Pingwest刊登了专业人士Lillian Shao的文章,对于公有云的中国之殇做了简要分析,虎嗅网节选如下:
经常会听到大家询问为什么在中国没有可靠的公有云服务。国际上成熟的云服务比如亚马逊AWS,微软Azure和Rackspace等移植到中国固然是难上加难,可是,国内土生土长的阿里云和盛大云等,即使没有政策上面的限制,也面临很多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
机房基础设施
在中国,机房首先是垄断的生意,只有少数有资源的公司才能经营。首推国有电信运营商。中国的机房可能95%以上是电信运营商建设的。上面我还没有说到网络,下面可以展开再说,这里我们只讨论基础设施的部分。运营商们可以硬件上建成看起来还像样的机房,管理上基本没有通过任何标准的认证。还听说过有的机房工作人员忍不住在室内抽烟。
也许你受够了运营商,想找像美国那样独立运营的数据中心,选择真的不多,质量更良莠不齐。我看过北京东方广场地下室的机房,机房从安全上考虑实际上根本不可以建在地下室。但这家机房有众多世界500强客户。我还看过首都机场附近的机房,从安全上考虑机房也根本不应该靠近机场。上个月,北京某家独立数据中心因为断电,导致亚马逊和凡客等多个网站中断数个小时的服务。但没有办法,即便是亚马逊中国,也必须降低标准才能在中国找到数据中心,这种情况只能是最好的选择了。题外话是,亚马逊中国建立了把国内内容定期备份到亚马逊海外的云服务AWS上的机制,所以是各个网站里最快恢复服务的。在中国,线上业务对运维的挑战恐怕是全世界最大的。
世纪互联算是国内为数不多通过ISO认证的独立运营的数据中心。但在网络的互联上他们也非常依赖于运营商。看他的网站上说BGP(边界网关协议)的带宽全网400多Gbps。这个可能就是全球某个一线互联网公司的日常流量而已。而且,它们的机柜也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互联网机房基本成为稀缺资源,即使这样那样的问题,仍然是供不应求的。
网络环境
欧洲和美国的网络是完全的互联互通,今年的行情,1Gbps左右的带宽,自己没有骨干网,到处和人家peering凑起来的接入商,大概1美元/Mbps。Tier 1的ISP,拥有全国骨干网的几家,价格在3-5美元/Mbps。曾经听过一个数据是美国一家著名的CDN(虎嗅注:Cloudflare),70%的带宽是免费获得的。
在这个基础上,首先技术上BGP(边界网关协议)是普遍标准,仅仅就DNS服务这种云服务和CDN都会用到的基础服务来说,Anycast是普遍采用的技术。全网的CDN节点,只会给一个IP。无论是云服务还是CDN,除了个别非常老的服务提供商,几乎其它各家用的都是Anycast。
而中国的网络环境,至少我看到的是相当差的。两个主要运营商之间的互联互通非常少,我都懒得去CNNIC上查最新的两家之间的互联互通的带宽,主管部委的网站上公布的互联互通的指导价格是1000元人民币/Mbps,这可相当于是160美元/Mbps啊,这是一个让全世界的人看来都无比震惊的数字!
即使真正通过协商,互联互通的价格低也实际上仍然很高,因为北京市场上的BGP价格在100美元/Mbps。在台湾,中华电信一家独大,政府给的网间互连指导价是5美元/Mbps。
想用BGP实现自动的互联互通?BGP受到运营商的严格限制,不仅仅是价格。运营商们在二三线城市基本都不开BGP。北京的BGP价格高达100美元/Mbps,上海更贵。你想多买还不一定能买到。中国市场上创造性的出现了假BGP,双线,多线等各种网络接入方式。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的业务都只能走静态带宽。像Anycast这样的技术在中国根本就无从谈起。
海外的云服务提供商即使在中国有机会做起一些服务的点,也只能在网络调度上隔离于全球网络之外。比如CDN,曾经接触过多个海外CDN的公司想把CDN点布到中国,对不起,不要说管制的问题,技术上就做不到。
政策管制
最后,政策方面的限制,其实我倒觉得还好。一个外国公司,可以名义上授权自己的品牌给国内的一家有业务牌照的公司来提供服务给中国的用户,在云的领域,可以是数据中心的执照,但ICP的执照也未尝不可,因为hosting类的服务在中国一直以来也都是成千上万的服务提供商拿着一个ICP执照来提供的。
而难受的是:对于在线内容的管制与“云”的精神相悖。云的价值是让你有了好的想法可以随时上线,鼓励创新和试错。但我们关于ICP备案的规定完全是本着宁可错杀一千,不放过一个的精神。比如为了备案,网站所有者要到提供服务器托管服务的服务提供商那里去照相。
互联网是无疆界的,即便是在国内这个网内,一个上海的公司把内容host在北京也是完全可能的,那么你就只能想办法到北京去照相,或者服务提供商把照相的那块背景布寄到上海。不要说完全不理解这一套的外国服务提供商,国内的云服务提供商在一开始也在备案这块上也是非常头疼。
最新资讯
热门视频
新品评测